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进入“兑现元年”。技术突破不断、产业热度升温,但市场真正关心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谁能让机器人不止“能看”,而是“能用”?
就在过去短短数月,机器人产业陆续迎来多项标志性落地事件:从全球首例手术机器人挑战腹部外科高难手术成功,到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进入实战训练阶段,再到机器人产品进入银行App、可在线选购……技术正在兑现,场景正在落地。
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有一家企业始终扮演着“技术与场景之间”的组织者角色——首程控股(0697.HK)。
一、医疗机器人打破全球难题,首程生态企业完成高光交付
7月8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完成全球首台国产SHURUI蛇形臂单孔机器人主导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是国产手术机器人首次挑战“腹部手术皇冠上的明珠”术式并顺利完成,标志着国产医疗机器人从“可用”走向“高精度可信任”的全新阶段。
而术锐机器人正是今年6月26日,首程控股在首钢园举办的机器人产业大会上签约合作的50余家企业之一。此次手术项目的临床推动,正是在首程的产业组织协调与生态聚合作用下取得突破。
通过资源撮合、专家对接、项目引导等综合赋能,首程为机器人企业提供的不仅是投资关系,更是落地通路与信任协同。这一案例,也成为“机器人交付能力”最具含金量的实例之一。如首程控股联席总裁、首程资本总裁叶芊在过往采访中表示:“机器人产业仍处于竞速阶段,真正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能系统性推动交付的能力。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一家公司的算法能力,而是它能否通过真实场景产生可持续服务与价值。”
二、场景+渠道双管齐下,推动消费级机器人触达终端
除了高精尖的医疗场景,首程控股也在积极拓展机器人在城市日常场景中的应用边界。近期,公司代理的多款机器人产品正式上线兴业银行旗下“兴业生活App”,用户可在办理金融业务的同时浏览、选购机器人产品,实现从“金融入口”到“智能生活”的融合尝试。
这是国内首批将机器人以标准产品形态接入主流金融平台的案例之一,也标志着机器人从B端部署向C端转化的路径正在打开。这一通路的建立,依托的正是首程控股在渠道建设、生态协同与品牌资源方面的长期能力积累。正如首程控股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在此前采访中所指出:“机器人落地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产品,而在于有没有场景和通路。我们希望通过资产运营能力和产业协同机制,为机器人企业搭建可以试错、优化和放大的平台。”
据悉,首程还正与部分企业探索机器人在新能源交通场景中的深度融合,例如“自动充电机器人+停车场”的创新组合,或已在成都先行试点中。若该类项目落地成熟,有望进一步打开机器人在能源与城市基础设施场景中的规模化空间。
三、打通“从展示到应用”的断点,首程是落地组织者,而非制造商
不同于聚焦单点技术的机器人公司,首程控股的独特角色在于:不造机器人,却能让机器人真正跑起来。
在资源端,公司拥有办公楼、公寓、园区、停车场等多元REITs类资产,具备天然机器人场景适配能力;在产业端,通过自有产业基金和大会平台,集结了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核心科技企业群;在协同端,通过渠道布局、试点搭建、政策沟通等多维动作,构建起“机器人落地闭环”。
从写字楼迎宾、园区配送、充电补能,到医院术中操作、App商品展示,首程已跑通“部署+触达+运营”的全链条服务模型,成为机器人商业化过程中的“场景承接者+协同调度者”。
四、估值逻辑正在切换:“能落地”的比“能想象的”更有价值
首程控股曾被视为REITs类资产的稳定分红代表,而如今,市场逐步意识到:它已不是单纯的城市运营商,而是一个可以同时拥有稳健底盘与高成长曲线的“机器人赋能平台型公司”。
这种“双主线”结构,打破了传统估值模型。它的REITs不是保守资产,而是机器人跑起来的“跑道”;它的机器人业务也不是讲故事,而是逐步交付、逐步变现。在机器人产业兑现路径不断清晰的今天,谁能掌控落地能力,谁就拥有估值再定价的权利。
机器人不是概念,也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机。真正的挑战是,谁能让它走下展台、跑进场景、成为日常。这一过程,不靠一家公司完成,而需要具备组织力、资源协同力与系统运营能力的中枢型力量。首程控股,正在成为这样的角色——助力推动机器人行业跑起来的那股力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线上配资_专业配资股票_联华证券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