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改变!解放军炮兵火力再次加强!这次编制改动背后专业低息配资线上,会是一场“战术算计”的大棋
一个兵种的动作,背后往往是一场“全局投影”。
2025年7月,《解放军报》首次公开炮兵连编制调整的信息,印证了军事圈早前的种种传闻:炮兵火力密度在系统性提升。
光是数字已经很直观了。
以前一个连6门炮,现在是8门。一个营,从18门直升24门,相当于直接多出一个连的火力覆盖。别小看这三分之一的提升,在战争中,这可能意味着:敌方还没接近阵地,覆盖打击就已完成。
但问题来了。
火力变大,那是为“防”还是为“攻”?增加火炮,真的是为“提升战斗力”,还是隐藏着更深的“战术目的”?
我们来拆开看。
展开剩余78%2025年6月,央视军事频道报道,解放军炮兵部队在西部战区完成新型051B式自行加榴炮的列装试验,火力试射场面密集如雨幕。同一时间,东部战区演训画面中首次出现“全自动装填+信息化火控+快打快撤”的复合战术流程。
而最早关于火炮数量变化的消息,来自2024年年底的《军事观察》周刊:“炮兵连扩编正在试点,连同远程火箭炮系统一体规划”。
一个关键词悄然出现:“合成火力编组”。
过去的炮兵打法,强调的是“集中火力压制”,数十门火炮集火一地,靠弹幕打出心理震慑和实质压制。
但这种打法有两个痛点:暴露早、撤离慢。
尤其是在美军主导的“多域打击”体系面前,静态火力点等同于“自杀信号”。
从俄乌战场就能看出:每一次火炮亮明位置,往往十分钟内就会遭遇反击,哪怕是深藏于林地或掩体,也难逃卫星与无人机联动的“数据猎杀”。
所以,这一次火炮扩编,不是“摊大饼”,而是为了“快打+多点同步打击”服务的结构重构。
以往是“打一轮再跑”,现在是“几组轮番打+无人机同步修正+远距火控智能切换”。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夜幕下,某高原演训地。4组炮兵连各据一隅,前线指挥席位内,一名火控军官对耳麦下令:“目标坐标修正完毕,齐射时间倒数5秒。”
弹道一发入魂,无人机同步传来战果反馈。10分钟后,全连换位;15分钟后,新阵地完成设伏;敌方尚未追踪首轮火力来源,第二波又已落下。
火炮数量增加,并不代表“重返饱和式炮击时代”,而是为了适配“火力-数据-机动”三位一体的新式炮兵作战模型。
谁得利?显然是解放军。谁被动?恐怕是还在坚守“重炮靠海量压制”的传统军事体制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防御性国防”不等于“站着不动等你打”,而是让你“不敢轻易动手”。
别忘了,这一切背后,是对后勤系统的“再造”。
火炮多了,弹药怎么办?解放军选择的是:“模块化补给+自动装填”双线突破。
一个弹药补给车,5分钟内能完成一连弹药更换;以前要12个人伺候一门炮,现在只要4人,一切自动化;更高效、更隐蔽、更连续,这才是火力提升的真正意义。
有些人看了火炮增编就敲警钟,说“这是准备进攻的节奏”。但他们没看懂的,是这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消解威胁的边界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我们在哪里能打,也就不敢轻易越界。这,正是现代火力编组的“心理博弈”底层逻辑。
这不是单纯“多两门炮”的事,是整套火力思维的升级。这不是增加攻击性,而是让对方无法判断我们何时打、从哪打、怎么打。这不是追求压倒性打击,而是追求信息战下“时空上的压制力”。
如今的解放军炮兵,已从“开火者”变成“系统节点”。
无人机、预警雷达、电子干扰、卫星校射、终端火控,所有环节整合成一张作战网。
一个敌方集群目标,从被发现到被摧毁,全程不超过4分钟。
这是什么概念?是传统战争节奏的十倍速度。你还没确认我们在哪,我们已经打完走人。
火炮增加,只是最表层的变化。真正的转折,是一个更快、更准、更不可预测的作战体系,正在悄然成熟。
而在这个体系里,炮兵已不仅仅是打炮的那一群人——他们,是这场未来战争的“节奏掌控者”。
再没有“前线后方”之分专业低息配资线上,只有能不能赢下“下一分钟”。
发布于:安徽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股票线上配资_专业配资股票_联华证券观点